就像“天才与疯子仅一线之隔”一样,在日本纯洁过了头的人应该怎么形容呢?近些年,日本大面流行“是我,是我”的电话诈骗,已经不仅让警察头痛不已,还让 许多老年人提心吊胆,可以说正在构成社会的一块心病。看起来,这种欺诈非常简单。说白了,就是伪装成为一个亲属,编造各种谎言向他的长辈们骗钱。
日本社会“是我,是我”的电话诈骗始于2003年,在2004年达到最高潮。诈骗的主要对象是老年人,骗子大多伪装成他们的儿女或孙辈,编造各种谎言骗老 人到银行去汇款。后来,在媒体的呼吁和警方打击力度加大的背景下,“是我,是我”的诈骗沉寂了几年。但是,近年来这种诈骗行为又呈现死灰复燃之势。
据日本警察厅统计,到8月份为止,今年的“是我,是我”电话诈骗金额已经高达67亿日元,比2011年整年高出20亿日元。这种诈骗行为正在迎来了第二次 高潮期。不仅如此,警察厅还发现诈骗的手段正在发生变化。由于网络、银行等规制力度大,很多骗子改选电话行骗后直接到户收钱的新方法,高效又安全。
日本第一个“是我,是我”诈骗犯,已经出狱5年了。现在,他化名“藤野明男”转身成作家,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一本书,很是畅销。他从20岁开始装“孙子”骗 钱,一年内竟然骗到了1.8亿日元。他说,被捕后他觉得很对不起那些老头老太。但当他打电话去谢罪时,很多人竟然因为不愿再见到他而放弃对他的控告。
“藤野明男”在书中写到:“蹲监狱的时候,警察让我总结如何防范这种‘是我,是我’诈骗。当时第一个在我脑海中蹦出来的,就是几次‘不小心’与操着大阪腔 的老太太们打交道的经历”。他说他每天白天都会打很多电话,因为这时候在家的多是主妇与老人。如果从声音听出是位老人,他就会开始“装孙子”了。
“藤野明男”说自己行骗运气不好的时候会碰上大阪出身的老太太。开始,他没有经验,也像忽悠别人一样忽悠大阪老太太。但老太太们经常岔开话题,不断追问 他:“你多大了?”、“你跟我孙子什么关系?”、“他平时在外面人缘好不好?”等问题,问到最后老太太才笑着说:“嘿嘿,其实我只有两个孙女”。
后来,“藤野明男”只要听对方的声音像是大阪人,他就会马上放弃行骗。他在狱中总结出:预防“是我,是我”电话诈骗最好的办法就是多与骗子“唠两句嗑”。 统计结果显示,大阪地区的受害金额要明显少于其他地方。这也许是因为大阪的老太太们实在是霸气,她们能“一耳”疑出真伪,还能连珠炮似地追问。
都说从一个人的眼睛里能看出他是否在说谎,大阪的老太太们仅凭声音就能做出判断,很是了不起啊!日本犯罪社会学专家小宫信夫教授则认为:“大阪人很少被 ‘是我,是我’电话骗倒,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很优秀的‘县民性’决定的。”这种研究方法,是不是会对中国社会也有一点启示呢?■